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11月导读 | 纪念雨果诞辰220周年《悲惨世界》导读(四):《悲惨世界》冉阿让的灵性人生历程

作者: 空谷回声 鱼乐斋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14日 10:03 |
播放

续:11月导读 | 纪念雨果诞辰220周年《悲惨世界》导读:(一)从三部小说看雨果的浪漫主义艺术和人道主义思想
          11月导读 | 纪念雨果诞辰220周年(二):《悲惨世界》的复调狂欢结构、悖论主题
          11月导读 | 纪念雨果诞辰220周年(三):从神学分析《悲惨世界》与《圣经》的互文性

四、冉阿让的灵性人生历程 

1.法律和习俗迫害,人性由善变恶:

冉阿让实在养不活姐姐病死留下的七个侄儿侄女,被迫偷了一个面包,被判刑五年,又因为担心侄儿侄女饿死而多次越狱被抓加刑,一共坐了19年牢。刑满出狱后被社会抛弃,出于报复,他真正犯了两宗罪:偷窃主教的银烛台、抢劫比他更穷更弱孩子的一分钱,其理所当然的逻辑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你手中的钱币应该属于力量更强大的人(尼采的道德哲学)。冉阿让出狱后四处碰壁时的内心独白:“我是个苦役犯。在监牢里过了十九年。出狱四天了,……天黑时才到这地方,我到过一家客店,只因为我在市政厅请验了黄护照,就被人赶了出来。那又是非请验不可的。我又走到另外一家客店。他们对我说:“滚!”这家不要我。那家也不要我。我又到了监狱,看门的人也不肯开门。我也到过狗窝。那狗咬了我,也把我撵了出来,好象它也是人似的,好象它也知道我是谁似的。”传统的习俗偏见是小说抨击的重点:凡是进过监狱的人都不是好人;凡是没结婚就生孩子的女人都不道德。包括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马吕尤斯也摆脱不了习俗根深蒂固的偏见。改变习俗比改变法律更困难。                        

2.信仰拯救,人性由恶变善:

这个国家最穷的主教用最好的传家宝来招待无家可归的苦役犯冉阿让。米里哀主教告诉走投无路来投宿的冉阿让:“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但是要问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安心待下吧。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除非是需要住处的人,谁也不是在自己家里。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人们除了基督之家就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人在世间都是过路客,正如赞美歌所唱“这世界非我家”,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真正的可得永恒安息的家在天上。

米里哀主教把荣耀和美善都归给上帝,他以违规的谎言来拯救冉阿让的灵魂,出于爱的谎言也可能是伟大的。“冉阿让,你为什么不告诉警察那是我送给你的两样东西?我另外还送了一副银餐具给你,你为什么没有一起拿走?……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主教把慈爱和恩典置于律法和道德之上。

3.隐姓埋名,发财致富,乐善好施,爱人如己,舍己救人:

冉阿让被主教救赎以后,“他的良心, 就是上帝”。他彻底悔改重生,发愤图强,上帝加给他力量技术革新,办工厂、当市长,将整个城市改变得焕然一新。《悲惨世界》第七卷重点描述了冉阿让自我牺牲拯救商马第的情节。他自愿去法庭自首,救出被误认逃犯而被捕的商马第。商马第案件的悖论在于:救赎一个人(商马第)意味着放弃救赎许多人;为了应急救赎这个人,必须暂时放弃市长职权自首入狱;当前使命跟远大目标相矛盾;拯救自我是否优先于拯救他人?听其自然还是听神呼召?利己还是利他?小说详尽描写了冉阿让整夜翻江倒海的心理活动:“无论他怎样做,他终究回到他那缥缈心情底里的那句痛心的、左右为难的话上:留在天堂做魔鬼,或是回到地狱做天使。”

“假使他‘听其自然’,假使他待在滨海蒙特勒伊不动,他的尊荣、他的好名誉、他的善政、他受到的敬重尊崇、他的慈善事业、他的财富、他的名望、他的德行都会被一种罪恶所污染;那一切圣洁的东西和那种丑恶的东西搀杂在一起,还有什么意义!反之,假使他完成自我牺牲,入狱,受木柱上的捶楚,背枷,戴绿帽,做没有休息的苦工,受无情的羞辱,倒还可以有高洁的意境!最后,他向自己说,这样做是必要的,他的命运是这样注定了的,他没有权力变更上天的旨意,归根到底,他得选择,或者外君子而内小人,或是圣洁其中而羞辱其外。”

他心中另一个“自我”又在诋毁这一高大上的选择而为自保平安找借口,他假设,如果我今夜生了大病,明天早上起不了床,上帝不会责怪我不见义勇为;假设我明天在路上遭遇车祸或拥堵,到法庭时审判已经结束,救不了商马第,上帝也会宽恕我尽力而为了。但圣灵提醒他有这样自私的假想本身就是罪。救赎必须付出重价:舍己牺牲,就像耶稣必须钉十架流宝血。冉阿让宽恕和资助陷害他的德纳第耶夫妇,拯救感化以抓捕他为荣耀职责的沙威警长,也都呼应了神的诫命:“爱人如己,荣神益人”。感化并非感化者以先知者、救赎者自居,居高临下布道施恩,而是受神托付资助,用神圣恩典使被感化者回转皈依中正之道。雨果预见:“将来人们会把犯罪看作一种疾病,由一批特殊的医生来医治这种病。医院将取代监狱。”         

4.博爱一生,达到基督教人道主义最高境界:

冉阿让救赎并抚养珂赛特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爱情,但当他发现珂赛特与进步知识青年马吕尤斯相爱时,默默地隐忍了真情,把自私的性爱转换成奉献的父爱。女儿女婿婚后的离弃,是冉阿让迅速衰老死亡的主要原因:他彻底失去了人间盼望,定睛仰望神的国度。上帝为他关上一扇门又为他开了一扇窗:爱世界多一分就爱神少一分;爱神多一分就爱世界少一分;肉身死亡意味着天门敞开,是时候神要接他回天家了。冉阿让弥留之际,最后一次原谅了曾经忘恩负义的女儿女婿。他试问神明:“不知天上的那位对我是否感到满意,我已经尽力了。”冉阿让临终时刻仿佛呢喃着使徒保罗的人生结语:“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8)历史学家吉伊曼这样概括冉阿让的一生“是从恶走向善,从不公正到公正,从假到真,从黑夜到天明,从欲望到良心,从腐化到生活,从兽行到责任,从地狱到天堂,从虚无到上帝。它的出发点是物质,终止处是心灵;它由七头蛇开始,以天使告终。”(引自:程增厚编,《雨果文集》(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512页)

冉阿让典型形象总体上是理想化的,他超常的灵魂力量和身体力量和巧合奇遇,神迹显现的成分多于事在人为。一般人很难望其项背。

《悲惨世界》美中不足的地方也不少。文笔拖沓散漫、结构松散、枝节横生、巧合太多。同样的内容,福楼拜会把80万字砍掉一半,如果海明威来写,会再砍一半。情节发展主导人物性格多于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主观意图大于客观效果;尤其是小说后半部,作者的声音掩盖了角色的声音和潜对话。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